主办:中共永胜县委宣传部

  1. 首页
  2. 文化永胜
  3. 乡土人文

中洲史话

“南有清邑,北有中洲”,永胜明代集市仅有四家,即澜沧卫城、中洲衙、清水驿街和金江街。据说在明代,中洲附近周围皆为沼泽草海,此地较高居中,因此得名。中洲街西北田地称

“南有清邑,北有中洲”,永胜明代集市仅有四家,即澜沧卫城、中洲衙、清水驿街和金江街。据说在明代,中洲附近周围皆为沼泽草海,此地较高居中,因此得名。中洲街西北田地称高选伍、周甫伍、段锦伍、谭相伍、邵勇伍、汤诏伍、翟斗伍、王三锡伍、李时伍等名,均与明朝时期澜沧卫屯伍官姓名有关,袁官也是由于明澜沧卫杨资全伍屯田于此称杨官,后转音为袁官。旧时中洲村庄的样子从高处看像一匹躺着的马,也引出了一些传说。

中洲集市兴于明代,街铺长一里许,明末遗老、云南名人刘彬(清邑人)曾以诗相赞:“坡下皆平地,平川一掌开。山形环幕拥,村落错星排。市自中洲集,水从东涧来。美哉真沃壤,搔首自徘徊。”中洲当时农业条件得天独厚,手工业、商业发达,已成为三川坝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后来的陶罐制作工艺更是声名远播。
中洲街路面皆由桥头河的草礅石铺成,被雨水冲刷后,银光闪闪,比砂石板滑,故有“中洲街的滑石板——难踩”的歇后语。相传中洲街也曾被封为皇街,并有“武官下马,文官下轿”的说法。中洲寺庙较多,如三官寺、三清寺、福慧寺、斗母宫等,建筑古朴宏伟,内有玉皇大殿、观音殿等,还有一口铭文记述历代皇帝事迹的大铜钟,香烟袅袅,钟声悠悠,引来众多善男信女朝拜。清朝时,中洲街前后有七眼井,布列如星,相传为乾隆微服私访时点下的七口井,井沿为方形,由四块青石板拼嵌而成,被称为四方七星井,现大部分仍在使用。如今,翻修后的龙王庙古树参天,水清鱼肥,香火旺盛。
中洲文人学士很多,远一点的如清乾隆年间进士何现龙、大挑一等举人朱昕,两人都曾为官。中洲王家与清邑王家同出一脉,“支传槐谱派演兰亭”。小时候听父母讲,中洲有个王质精,医术高明,乐善好施,说的就是中洲王家。王家除悬壶济世外还是书香门第,据中洲王心诚介绍,他的高祖父王寿昌(字介图,号眉仙)父母早亡,全由伯父母(王元仕,秀才)抚养成人,嘉庆18年于南京应天府入南闱中举,次年公车北上,入礼闱未第,大挑二等不仕,后受赏识,在京城庆王府教学著书23年,被京城弟子称为“当今第一才子”,旻王(道光)钦赐“正经念书人”,后为寻甸学正,一生著述甚丰,为永胜第一。王寿昌的儿子王政南,还在母腹中时父已赴京,又是王元仕的儿子王德昌夫妻将他抚养大,19岁入学成庠士,后成岁贡,历任邓川州学正,云南府训导,历掌永北凤鸣书院,光绪元年被举为乡饮,又培养侄子王宇春(字熙台)成为举人。王宇春于光绪8年中举,全县轰动,因为永胜已两届没人中举,即将被取消科考资格,他的中举,为永胜争了光。王宇春无心功名,栽桔种杏,以医为业,潜心书法,被誉为“十三经无二字”。中洲王家两世抚孤,三代传经,世代行医,传为佳话,深受地方敬重。《永北直隶厅志》分别列有《王寿昌传》、《王政南传》和清镇国公禧恩的《赠王元仕两世抚孤图·诗》。
中洲大挑一等举人刘必苏(字蔚林),光绪15年中举,光绪24年再入挑场,考取一等,参加梁启超新党后,被迫去官。据碑、史记载,刘必苏在外虽仕途坎坷,但回家后对地方公益事业极为热心,曾纂修《永北直隶厅志》,主讲壶山书院,兴修桥头河,治理板山河、泥河、沙河、坝箐河,修盟川大桥,劝植桑蜡,建义仓,购积谷等,无不为首倡导,因累见成效,城乡称为贤能举子,今东河东边山谷中其碑犹存。
中洲,作为明时三川之主要集市,经济发达,风景秀丽,也曾让明清文人吟诗相赞。
罗俊民诗中的“市迥浑无扰”,指的就是中洲街。刘彬作有《夏日游中洲二首》,除前边引用的那一首外,还在另一首中有“野径宜安步,迎人吹面风。花深红灼灼,柳密叶丛丛”的描写。而昆明举人杨淮的《中洲杂咏》(三首),既描写了集市情况:“五日村中一市廛,木棉布尽永昌棉。情知不惯为机杼,一尺常将数十钱。”也赞美了村庄景色:“村庄一带柳塘疏,三五人家匝水居。正是中和天气好,杏花春雨出矛庐。”作为中洲人,何现龙的《村中即景》描写的是农家劳动的场景:“三月村中豆麦齐,催工野鸟向人啼。家家处处勤耕作,犁雨锄云种绿畦。”四川痒士常履安在《赠中洲王象玄》中赞美的则是月夜水色:“水满方池月自盈,痴人偏向沼前惊。家家有水家家月,只是中天一镜明。”
今天的中洲,仍为三川富庶之地,经济大发展不失纯朴民风,旧貌换新颜依然文风昌盛,春来豆麦青青,夏天荷花飘香,秋到稻谷金黄,冬日喜气洋洋,美丽家园绣在田野上,家家户户全面奔小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