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办:中共永胜县委宣传部

  1. 首页
  2. 文化永胜
  3. 文化之窗

边屯美食二题

龙天胜 香辣了故乡岁月的腌参
  故乡在滇西北,河谷纵横,箐壑深切,光照时间长,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只要雨水丰沛,种什么都开花结果。村村寨寨像串串珍珠一样串

龙天胜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香辣了故乡岁月的腌参
  故乡在滇西北,河谷纵横,箐壑深切,光照时间长,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只要雨水丰沛,种什么都开花结果。村村寨寨像串串珍珠一样串落在河谷沿线。腊月间,行走在这些村寨之间,总能欣闻到一股特别的天地之香,这种香味很浓很郁,一旦闻到,内心就会盈荡着一种温暖与激情。这种香味的流转,来自于故乡的腌参。
故乡的腌参,是用年猪的骨头、肉末、肠子配以佐料腌制而成的,它是农家的地方小菜,虽不能登大雅之堂,却也堪称一道特色佳肴,历来备受人们的青睐喜好。尤其是土地下户以后,人们生活逐渐富裕,杀一两头年猪的人家多了,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腌参。
小时候盼头特别多,未放寒假便向往年关,年关里最向往的是杀年猪、做腌参。这不仅使我能饱尝新鲜猪肉,做的腌参且能为农家大半年的生活带来新鲜和美味。杀猪前两三天,母亲便做好制腌参的准备:淘洗净坛坛罐罐,称回足够的盐巴,用杵臼圆窝舂好白的胡椒、紫的茴香、红的辣椒,又到自家地里挖回生姜,洗净晾干。年猪杀了,母亲把一块块抹着盐的肉块挂上房梁后,接着便开始作腌参。把年猪的骨头、肉末、肠子各剁成一盆,然后把切成丝状的生姜、红红的辣椒面,混同胡椒面、茴香、花椒淋上白酒,一股脑地搅拌。佐料愈多,味道愈浓。那别样浓烈的麻味、咸味、辣味、香味氤氲着,熟悉而久违地弥漫在灶房里,令人馋涎欲滴。母亲把搅拌均匀的腌参一勺勺地舀进坛坛罐罐,细心地用塑料布包扎密封,然后在坛罐上写上“骨头”、“肠子”之类的字样,以示区别。再拿到齐茬茬的阳光下晒晒,坛罐变得热热乎乎。经过数月的发酵即大功告成,随吃随开坛舀取,或蒸或煮,红囊囊的,肉嘟嘟的,香喷喷的,嫩而鲜,辣而醇,团而不粘,好似一件镶红嵌翠晶莹剔透的艺术品。腌参不但色香味俱佳令人赞不绝口,食之更是扑鼻爽舌,浸人心脾,辣香爽嘴口浸五津,使人食而忘馁,简直就是一道出炉于乡村的风味佳肴,使农家饭食,尤其是五荒六月的生活不再单调寡味。
读五年级时,学生都住校。学校离街较远,没有新鲜蔬菜吃,肚饥体乏,整日里焉焉的,精神萎靡乏力,嘴巴也是寡淡无味,涎水淌个不止。每当上顿洋芋下顿洋芋地吃腻了,便舀一勺腌参调调味,清汤寡水的锅里便是一片辣红,氤氲着缕缕的麻香,令我大涮特捞嗤呼有声一阵风卷残云,尔后便是吧嗒吧嗒着嘴巴咧着金豆牙仔细回味,那滋润仿佛人间滋味尽享肚中,那种麻香辣香流转在鼻腔里,甚至驻扎在胃里,好不快哉,以致使我壮气激怀,力量盈身,遨游起书海来,心无旁骛,干练而光润。
从小与腌参结下的那份情愫难舍难分,参加工作后,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乡村中学任教,那里也是较难买菜,于是腌参又成了我饭桌上的主角,调剂着我的生活,使我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苦辛。沉闷、枯寡、呆板的山乡生活因腌参而添了几分生动、鲜活。桌上有了腌参,就像酒客有了酒一样,是个生辉发光的日子。腌参于我,成了有些上瘾的美食。只因为风味太独特了,对它一直心存怀念与喜欢。
吃糠咽菜的艰窘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,现在,家乡的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,饮食上讲究荤素搭配、营养均衡。每当做客农家,总能发现桃红柳绿的一桌子菜中,有一道让人胃蕾大绽食欲猛增的腌参,最受人青睐。家乡的腌参,不但融入了我的记忆中,我的生活里,也让家乡的人们结下一道与之割舍不开的情结,一直到如今这个衣食无忧的时代。

孟子说过:“鱼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兼得……”山珍海味甘脆肥浓虽好,不过是历代帝王、富豪们饕餮的美食专利,真正让普通老百姓接受并喜爱的,还是那些取材于乡间、出炉于乡间的山乡风味,比如腌参,那特有的麻味、辣味、香味,就让家乡人咀嚼出了生活的缤纷香美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故乡的“八大碗”
  故乡地处金沙江畔,属干热河谷地带,山峰连绵,河箐纵横,是山坝掺半的典型地势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故乡雨水丰沛,花果顺季而熟,物产富赡,主产稻谷、玉米、花生、绿豆、甘蔗、烤烟、黄豆等,党的富民政策使故乡发生了“天翻地覆慨而慷”的变化,衣食住行都告别了以往的寒酸,变得像模像样、春风激荡,社会经济的发展像芝麻开花节节高,让人倍加爱恋这方水土。
故乡人信奉“人勤地不懒”、“饿着懒人,冷着闲人”的俗世乡谚,吃苦耐劳,淌汗苦拼,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。故乡民风淳朴,乡邻友睦,人情善美,特别好客和礼贤,从乡村待客饮食可见一斑。每逢家有喜事,结婚迎娶、嫁女出门、建盖竖房等,家家户户都用八大碗来款待四方宾客。
往往在良辰喜日的前两天,主人便会罗列出做厨人员的名单,并延请到家里,好酒好菜好烟招待,商量做厨事宜,主人会谨记住厨子们的嘱咐,做好辅助作料的准备工作。
正客头两天是杀猪的日子,早早地主人便烧开了水,帮忙弟兄们七手八脚把肥猪按倒,拖到桌子上杀翻,烫水淋毛,刮尽后剖膛解肚。杀猪结束,厨子们便开始做需提前做的几道菜。正客头一天,故乡称“相帮”,村中的亲戚朋友到来,男的借桌椅板凳,女的洗菜切菜,忙碌得不亦乐乎,一派热闹喜气。正客这一天,一般十二点便开始待客了。打厨的人,手掌拿一个木制或铁质的掌盘,从炊烟袅袅香气盈盈的厨房端出八大碗,皆用钵头盛装。第一道是酥肉,肉为瘦肉,切成小坨状,和进小粉,再打进鸡蛋拌匀,于油锅煎炸。酥肉色泽金黄,肉质滑嫩,酥松爽口,无论干吃还是煮吃,口味俱佳,人人都爱吃;第二道是小炒,把里脊肉切碎,用葱、蒜或酸萝卜丝、酸芹菜做作料,经猛火翻炒,滋啦啦倒入钵中,香气丝丝缕缕,袅袅婷婷,非常可口;第三道是鸡肉,以本地土鸡肉为主,剁成坨状,如果煮吃,切上腊肉翻炒,再放上清水、蘑菇猛煮,出锅前放少许草果面,提味提鲜。如果炒吃,则放上干辣椒、味精、酱油、料酒等,色泽油亮,骨里透香,香而不腻;第四道是鱼肉,多为酸辣鱼,先把鱼肉煎黄,配以香葱、花椒、芫荽、姜丝、蒜瓣、味精、酱油、酸菜、辣子面等作料烹制而成,酸辣适中,麻香绵绵,味道鲜美,香气浓郁,引人食欲猛增;第五道是蒸肉,带骨的肉坨,配以茴香面,放于木甑子里,经怒火蒸透,特别适合老人和小孩的胃口;第六道是黑皮肥坨坨,三鲜肉的皮用烧锅烙尽碎毛,洗净,切成方坨,抹上一层蜂蜜之类的甜物,放进锅里汆熟,用蘸水打着吃,嚼在口中油水四溢,这道菜在五荒六月尤其受人欢迎,解馋而又过瘾;第七道是香碗,碗底盛上白水炸熟白嫩鲜净的萝卜或白菜片,其上覆以八片瘦肉,是配以作料煮熟切成的,八个客人每人一片,嗅其清香,让人垂涎欲滴;第八道是豆腐,一种是豆腐坨,白生生净灵灵的,打油辣子蘸水吃,清甜爽口,很是开胃。一种是豆腐丝,先把豆腐块晾晒干,再用油炸至脆黄,切成拇指长的条状,吃起也是清新舒畅,妙不可言,越吃越想吃,吃了不上火。
以上所说,就是故乡待客的“八大碗”,琳琅满目,色香味俱佳,多是传统风味的一些菜数。

如今,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,故乡的日子越发的富足和充裕,八大碗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,于是,聪明好客的故乡人又在八大碗的基础上,相继进行衍生和创造出十大碗或十四碗,增加了香喷喷而勾人馋涎的烤鸭、润如玉而温婉凝脂的凉菜(以凉粉、卷粉为主)、甜如糖而绵甜适中的八宝粥、色泽悦目乳香扑鼻的乳扇、晶莹粒润嘎嘣脆香的花生米、甘甜沁心齿舌生津的糯米饭等,味道上进行了荤素搭配、营养均衡的协调,切合了如今生活好了饮食不只求糊口饱腹、大鱼大肉吃腻了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需求。
故乡的八大碗,无论怎样衍变,故乡人都遵循不夸富、不奢侈的乡俚良俗,而是用俭而不奢、富而不侈的礼数来款待四方宾朋。八大碗是故乡的名片,是故乡人的“脸面”,它独特的风味,回味无穷,常引得人发出“肚子撑破了,嘴里还想吃”的赞叹,这声声赞叹促使故乡的厨子们越发注重厨艺的提高了。